榕城法院坚持诉源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全方位打造“1234”模式 绘就司法为民新“枫”景

更新时间:2023-09-18 已浏览:671 文章来源:原创

去年,某知名公司发现有多家网店在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带有其商标字样和符号的产品,涉嫌商标侵权,遂分批向榕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久后,该公司又先后提出撤诉申请。原来,法院在收到该公司立案申请后,经当事人同意将案件分流至榕城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经调解,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10余宗纠纷化解于诉前,为双方当事人节约了大量诉讼成本。

这是榕城区人民法院做好知识产权多元调解工作的缩影,也是该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1234”诉源治理模式,推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

坚定一个目标,坚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榕城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明确坚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这一大工作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10余份制度文件,推动形成覆盖面更加广泛、衔接更加顺畅、运转更加高效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以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参与社会治理。

今年以来,该院在诉源治理工作方面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一审服判息诉率超84%,诉前联调成功888件,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7.2%。

探索“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拓展多元解纷模式

近年来,榕城区人民法院主动延伸诉讼服务,把社会力量请进来,先后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退休法官等共62人组成特邀调解员队伍,有力推动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社会多主体联动调解转型升级,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与此同时,该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以镇街综治中心为依托,主动融入镇域多元解纷格局,实现司法力量“走出去”。今年来,该院各人民法庭共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804件,其中调解成功648件。仙桥法庭与辖区司法所建立“庭所共建”机制,成功将11件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矛盾纠纷“不过堂”。

围绕三条主线,护航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创新、营商环境建设、活力古城建设三条主线,榕城区人民法院构建以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法院主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各调解组织协调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涵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多元解纷大格局。

2022年5月榕城区人民法院集中管辖全市基层法院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来,积极争取外部联动,推动知识产权纠纷高效化解,先后成立榕城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普宁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高新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榕城区人民法院调解中心古城旅游工作站等,为揭阳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依托三大调解平台,榕城区人民法院已办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012件,诉前调解成功1057件,诉中调撤643件,判决生效312件,超84%的案件通过调解成功化解。

创新四大领域,打好诉源治理组合拳

榕城区人民法院在“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法检联动、执源治理、科技赋能四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该院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建立以系统智能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繁简分流机制。案件受理后经筛选进入诉前调解程序,调解不成功的登记立案后分流至简案团队速裁,其他类型案件由专业审判团队进行精审。今年以来共办结各类简案636件,简案团队法官人均结案318件,是其他普通民事法官的 2.3倍。同时,该院积极创建新型调解化解平台机制,与榕城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制订《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协作意见》,共同促进行政争议案件源头治理和实质性化解,开启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已联合调解成功2件。此外,该院还探索打造“执前督促履行+和解”执源治理新模式,现已通过执前督促程序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或达成执前和解共138件,实现执源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深刻变革;大力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全面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外链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解纷资源,使便民利民举措更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来源揭阳日报

记者黄燕丹

通讯员江铭  李洁